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主页 » 信息公开清单 » 基本信息 » 3教代会制度报告 » 正文
2020年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13     浏览人数:

推进“双一流”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长江大学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202074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15年以来,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育人才、优环境、惠民生、保稳定,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跻身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等3个一级学科遴选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1月获批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了《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组建了“双一流”建设机构。两年多来,全校上下凝心聚力,以创建一流为统领,着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一流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推进国际合作、构建学科建设新模式和增强社会参与等工作,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基本完成了“双一流”建设中期目标任务。2019年,学校首次进入美国新闻周刊世界大学排名榜,排名1484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185位;在2020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榜上位列174位,比2014年提高了25位。据20205月统计,十年来共发表ESI论文3913篇,被引总频次达到26753次;高被引论文共33篇、热点论文1篇;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的潜力估算值,分别达到0.92840.99930.9633,均有望在今年进入全球ESI1%

(二)办学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在稳定普通本科规模的同时,注重扩大研究生、留学生的招生规模。2015年,学校首次在湖北省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实现历史性跨越;2020年,研究生招生2190名,与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相比达到14。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2627人;研究生4195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生199人、硕士生3996人,均比2015年增长70%。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现有在册国际学生968人,其中本科生852人、硕士研究生66人、博士研究生7人、语言进修生43人,生源国由20个增至55个。继续教育在册学生18886人,招生实现可持续增长,2019年创历史新高,自办学以来首次超过2万人。学生就业率趋于稳定,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就业满意度均保持在92%以上。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批省部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7项。其中,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21个;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5门。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项,专项建设经费1000万。土木工程、临床医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4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4项、省级教研项目73项;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8项。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38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2人次,省部级奖励865人次。实施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6项,组织6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海外名校学习与交流。“青马班”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五年来共培养学员591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国家级奖13项、省级奖85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研究生教育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全覆盖。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57篇,其中核心期刊1839,被三大系统检索551篇。国际生累计获得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湖北省政府奖学金464.8万元,获奖人次和资助金额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四)科研水平再上台阶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谋划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科研实力明显增强。新增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各 1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总数达到49个,其中“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新增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95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5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其他国家级项目(课题)145项,赵辉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实现新的突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10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其中我校教师楼一珊、张昌民、何幼斌分别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一等奖各1项;周思柱、史彩华分别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85部;发表学术论文 9633 篇,其中被 SCIEISSCI等国际主要检索系统收录 2652 篇。2019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2.64亿元,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2.28亿元,在省属高校中排名靠前。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编辑出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长江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纪实》。

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五年学校新增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1个。首次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为湖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获批此类项目的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多次获批省委重大调研课题和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大招标课题,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国家部委及省委、省政府采纳或应用,提交的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提案。楚文化研究院出版了10多部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大量的发掘简报、藏品介绍、译文等文章,承担了荆州市文化建设重要项目。通过在中央媒体讲解楚文化、主办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宣传、传播、弘扬地方文化。学校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与荆州市委、市政府开展合作研究,多篇研究报告被荆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签批,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水平提升。

(五)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突破

千方百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实施“长江人才计划”,大力推进“博士化工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8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02人,博士占比达到47.9%;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303人,增长7.4%;具有副教授职称769人,增长34.7%,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断优化。新增双聘院士7人;新增国家、省级人才项目人选73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充实。新增国家、省级荣誉称号人选10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5人;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名师3人,湖北楚天园丁奖2人。共选派185名教师赴国外研修,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广开财源,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基本建设力度,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投资4亿多元,建成人文社科实验实训中心、农科实验实训中心、西校区14号学生宿舍、东校区22号学生宿舍、人才公寓、武汉校区运动场、体育训练馆等基础设施,完成了东、西校区道路及管网、东校区大礼堂、校园棚户区、老年大学等项目改造,改善水电基础设施,为教室、学生宿舍配置了空调,开通了荆州校区直达车。科技创新港已开工建设,西校区赵元桥路、东校区曲江路划归学校使用,在增加办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校区相对完整。武汉校区图书馆、东校区社科分馆对师生开放,东校区、西校区图书馆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学校档案工作提档升级,晋升为湖北省一级管理单位。

(七)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坚持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与地方和社会的交流合作,学校办学环境日益向好。加强了与荆州市委、市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促成荆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全方位支持学校发展。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大力加强干部双向交流,与荆州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筹备成立了长江大学西部研究院、中俄能源学院,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多方寻求办学资源。学校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3个,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校企合作联盟1个,新加入4个国际性大学联盟,新增国际合作伙伴48个。首次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举办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参加第四届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论坛,在省高校外事工作总结会中做典型经验交流。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共签订对外合作协议244份;教育基金不断发展壮大,争取省财政配比资金4056万元,净资产总数达到5969.4万元;新建海内外校友会16个,激励全球校友为学校事业发展做贡献。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契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八)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深化党内教育,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第二批主题教育座谈会上作经验介绍,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牢记党建政绩观,形成了“抓常规、抓统筹、抓结合”的党建工作方法。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项、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基层党支部3项。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三全育人”“五个思政”,举办10·24英雄集体诞生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参加湖北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会,并作典型发言。接受省委巡视整改和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加强基础管理,倡导“到现场,亲自干、立即干、认真干”的工作作风,实施流程再造,精简内设机构,狠抓过程管理,不断压实主体责任,严肃执纪监督问责,党风、校风、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向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形成。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有三点深刻体会:

第一,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和人才培养总目标,构建“育在长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紧紧围绕“双一流”奋斗目标,以创新的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协调的理念推进综合改革,以绿色的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开放的理念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共享的理念实现和谐统一,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第二,要深入落实 “三尊三学”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选择。要尊重学生一切合法权利,以培育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优化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让“育在长大”成为干部教师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要把教师是否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潜心治学作为衡量大学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让教师有地位、有尊严、有发展,建设一支既有渊博学识又有人格魅力,能做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学者队伍。要崇尚创新,追求卓越,倡导教授治学,坚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氛围,对科学规律怀有敬畏之心,对学术探讨保持恭敬态度,真正做到学无止境、学术至上。

第三,要永远保持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争创一流是长江大学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弘扬筚路蓝缕、 敢为人先的楚人精神,秉承“广纳百川、推陈出新、润泽万物、百折不回”的长江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国效力”为目标,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提升实力,谋划一流大学发展、探索一流大学治理、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各位代表,取得的成绩,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积极履职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和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振奋,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离师生员工的期望、离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办学资源不足,校区分散,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交叉融合不够;三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思路及近期工作安排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引发了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也在改变着高等教育。我们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新趋势、新变化,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维护安全稳定三项职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三尊三学”办学理念,遵循“凡事三有”治校方略,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学校发展质量的提升之年。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事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各项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努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事业发展,持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内防反弹、外防输出、严防输入”工作,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健全并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要强化开学工作统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完善联防联控机制。要做好师生健康摸排监测,动态掌握师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出行情况,加强跟踪管理,确保校园安全。要夯实开学工作基础,完善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建立与常态化防控要求相适应的校园管理模式,确保新学期开学工作安全有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双胜利”。

(二)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一流大学发展

要认真总结“十三五”经验与不足,科学制订“十四五”整体规划,科学谋划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研究生规模,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学科上水平,力争1-2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精心组织,力争3-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排名前10位或前30位,更多学科进入排名行列。完善校区办学功能,逐步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独立学院改制。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治理

要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和部门、学院目标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心下移、权责统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探索建立和完善学部工作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要持续推进绩效评价体系和养老保险改革,出台教职工聘期考核办法,激发人事制度活力。立足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后勤、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分级开放共享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保障体系,提高学校房屋资产使用效率。要在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上下功夫,紧盯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落实“育在长大”,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研究和实践,加快专业转型升级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尽快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专业,抓紧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从而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新增5个以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5-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2-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考研录取率达到21%以上,一年级本科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到73%以上。加强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科研生力军作用;完善以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顺国际学生管理机制,实现国际学生趋同化培养。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身心健康、劳动素养和生命安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统一的“育在长大”人才培养体系。抓好毕业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按期毕业,整体毕业率和就业率不低于往年的水平。

(五)加强平台建设,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社会治理等领域凝练新方向。围绕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方向,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共享。整合资源,积极谋划部省共建科研平台。高度重视博士、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力争博士点在学科门类上的突破,为学校综合性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以项目为基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组建和培育有能力承担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的优秀科研团队。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活力,充分利用聘期考核、职称评定、奖励激励等手段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探索实行分类管理,要着眼高水平论文、专利转让、标准制定、新品种开发、高水平成果奖励等,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评价标准。发表自然科学类高质量论文1000篇以上;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8项以上,其中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以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以上,实现重点基金项目的突破,力争全年科研经费总量稳定在2.7亿元以上。

(六)坚持人才强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以国家各类人才工程为依托,继续采取项目承接方式,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责任制。实行差异化引进政策,向一流学科和紧俏专业倾斜,向成果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倾斜。力争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不少于1名,引进优秀博士60名;新增省级人才不少于10名;新聘各类兼职高层次人才不少于5名。遴选第四批长江人才计划,形成核心人才梯队。做好各类人才和荣誉称号的推荐申报工作,健全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和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助力其快速成长。加强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博士化”计划,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与海外人才联谊会等留学人员群体的联系,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站,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组织申报国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与人才培养项目,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研修。要强化德高为范的师魂意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完善教师荣休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七)强化基础管理,提供一流服务保障

按照“绿色、开放、共享、智慧”理念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港,成立科技创新港工程建设指挥部,探索科技创新港建设新模式,完成体育运动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一期项目的前期设计并开工建设。做好老旧校舍提档升级工作,有序推进西校区基本项目建设、武汉校区教职工住宅开发项目、荆州石油科技城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重点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启动 “统一身份认证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开启并逐步深化“智慧长大”愿景。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突破,立项建设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工科建设,重点建设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临床技能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教学公共平台。完成生命科学分析测试中心配套建设,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自我造血功能。激发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活力,积极探索校友企业与母校合作机制。加大劝募劝捐力度,扩大教育发展基金存量。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成立学校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八)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落实,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持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修订党委常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加强二级党组织建设,推进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筹备召开长江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加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切实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不断提升师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成就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志们!学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但是,我们相信,困难再多,也没有我们群策群力的办法多;压力再大,也没有我们克难奋进的决心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